3D打印的前世今生
本文导读:中企顾问网调查发现: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制造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而带来了材料浪费、能耗高、加工自动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等诸多缺陷。虽然说机器人、激光技术、数控技术等先进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减法制造的模式。而以3D打印为代表的“加法”制造则直接根据计算机建模,一层层的将液体、粉末或片状材料从下往上贴合以构建出完整的物体。
3D打印技术的早期发展
| 
 时间  | 
 3D打印关键事件  | 
| 
 1985  | 
 德州大学的Carl Deckard 发明了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 
| 
 1987  | 
 Chuck Hull 发明了固态光刻成型(SLA)。这也为他日后创立3DSystem 公司打下基础  | 
| 
 80 年代末期  | 
 Scott Crump 发明并商用了熔化沉积制造(FDM), 此技术是Stratasys 公司建立的基础  | 
| 
 1995  | 
 3D打印这一专用术语正式在MIT 诞生。其诞生与喷射式成型技术的应用有关。  | 
从技术的本质上来看,3D打印是多种不同“加法”制造技术的统称。与其对应的是传统的"减法"制造工艺,因为在传统的机器生产中,一块材料需要通过切、削、焊、钻、磨等加工手法来最终实现制成品的问世。中企顾问网调查发现: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制造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而带来了材料浪费、能耗高、加工自动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等诸多缺陷。虽然说机器人、激光技术、数控技术等先进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减法制造的模式。而以3D打印为代表的“加法”制造则直接根据计算机建模,一层层的将液体、粉末或片状材料从下往上贴合以构建出完整的物体。
根据“加法”生产的工艺的区别,3D打印分为喷射式、颗粒式、薄片叠加式、光聚合式等多种。大型设备主要采用的是烧结法,尤其以激光烧结为主。而小型家用及设备则采用的是喷射式或者光聚合式的加工方法。
3D打印的各主要技术实现手法
| 
 类型  | 
 技术  | 
 所用材料  | 
 代表应用厂商  | 
|
| 
 喷射式  | 
 熔化沉积制造(FDM)  | 
 热塑性塑料、低熔点金属、食物  | 
 Stratasys  | 
|
| 
 颗粒式  | 
 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  | 
 任意金属合金  | 
 德国EOS  | 
|
|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 
 热塑性塑料、金属粉末、陶瓷粉末  | 
 3DSystems  | 
||
| 
 电子束熔化(EBM)  | 
 钛合金  | 
 瑞典Arcam  | 
||
| 
 粉末基底喷射3D打印(PP)  | 
 石膏  | 
 Z Corporation( 后被3DSystems 收购)  | 
||
| 
 薄片叠加式  | 
 薄片叠加制造(LOM)  | 
 纸、金属箔、塑料膜  | 
 | 
|
| 
 光聚合  | 
 固态光刻成型(SLA)  | 
 光敏聚合物  | 
 3DSystems ,Makerbot  | 
|
| 
 数字光处理(DLP)  | 
 液态树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