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顾问-为中国企业提供精准咨询服务 cction.com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内容标签
全国客服热线(7*24小时)

400-700-9228

(86)010-69365838
 

氯化铵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http://www.cction.com  2010-03-04 12:53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氯化铵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的氯化铵几乎全部来自联碱生产,1吨碱联产约1吨氯化铵。由于氯化铵的价格约为纯碱的一半左右,因此,氯化铵的价格对联碱企业的效益有较大的影响。

        一、 国内氯化铵市场现状
        我国的氯化铵几乎全部来自联碱生产,1吨碱联产约1吨氯化铵。由于氯化铵的价格约为纯碱的一半左右,因此,氯化铵的价格对联碱企业的效益有较大的影响。氯化铵价格高,则联碱企业的效益好转,竞争力强。如果氯化铵价格过低,则将影响我国联碱企业的健康发展。
        1996-1999年间,我国氯化铵产量一直稳定在260万吨/年左右,其中工业氯化铵产量10万吨/年,出口约15万吨/年,国内消费量约240万吨/年,2000年,受部分大中联碱企业增产扩能的影响,联碱产量比1999年增产20%,达到320万吨,国内消费量约300万吨。2001年,预计氯化铵产量达到350万吨/年左右。2000年底以前,国内氯化铵价格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平均价格在550元/吨左右,比较合理。
        2000年底,氯化铵价格出现大幅度下滑,2001年的平均出厂价格在400元/吨左右,对联碱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十五”期间,我国联碱企业仍有增产50-100万吨/年的潜力,如果氯化铵的价格始终处于不合理的价位,将不利于我国联碱行业的发展。
        二、 当前氯化铵的产品结构
        我国氯化铵的出口近年来在12-15万吨/年左右,其中工业氯化铵约4-5万吨/年。
        在我国,95%以上的氯化铵作为氮肥施用,少量用于工业原料。近年来工业氯化铵价格较高,出口占50-60%,部分企业都有扩建工业氯化铵能力的打算,但由于国内外对工业氯化铵的总需求数量有限,不可能超过国内产量的5%,因此,氯化铵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氮肥领域。
        从氯化铵肥料的使用讲,一是直接施肥,二是作复混肥的原料。当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农用氯化铵直接施肥。其余都销售给复混肥厂作原料。
        形成如此消费结构,一是我国复混肥的生产工艺主要是蒸汽团粒法,相比于氮肥其他品种如尿素作氮源,氯化铵为粉状,具有造粒性能好,此外,部分农村市场需求中低浓度的复混肥,等氮量价格低于尿素等优点,因此,氯化铵得到广泛应用;二是相比于尿素呈粒状,氯化铵为粉状产品本,身外观性能差,且氯化铵生产企业没有在直接施肥领域作更多的宣传推广工作,因此氯化铵直接施肥量比例较低。
        以上消费结构,在2000年以前我国复混肥以蒸汽团粒法为主的市场状况下,基本保证了氯化铵的市场平稳。但2001年氯化铵的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同期尿素、碳铵等氮肥产品价格呈上涨之势,说明如此消费结构有其不合理之处。
        三、 我国氮肥及复混肥发展趋势及对氯化铵的影响
        2000年,合成氨开工能力约3700-3800万吨(统计能力4100万吨/年),产量3363万吨,折氮2750万吨,氮肥产量2398万吨(差额为工业氨及氨损失等),进口氮肥约100万吨(从复合肥中带入),尿素出口96万吨。
        我国连续四年停止进口氮肥,导致国际氮肥市场价格下滑,国际上的大型氮肥企业进行了较大的结构调整,当前在中国仍没有大量进口的情况下,国际价格已经高于国内价格,从而实现了2000年我国尿素的净出口。但国内价格依然低迷,说明国内供应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加入WTO后,我国化肥进口逐渐放开(配额放大,关税变化不大),进口量可能有所增加。但由于国内价格较低,中国化肥消费基础大,因此,就世界氮肥总平衡而言,进口量不可能超过总消费量的15-20%,且我国还有30%的碳铵,属逐渐淘汰的产品。总之,进口化肥对国内的市场冲击有限,但迫使国内氮肥的市场价格处于较低的价位。
        氯化铵仅占国内氮肥总量的3%,只要氯化铵进行较好的市场定位和开发,充分发挥长处,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2000年的数据是在2000年1-10月份统计基础上的估测数。
        2000年,全国NPK复合肥生产企业约50-60家,总能力约1000万吨/年(实物量,以45%的浓度计,下同),产量500万吨,产品基本为高浓度,能力在10万吨/年以上的约有35家。全国已颁发生产许可证的混配肥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实际生产能力在5000万吨/年以上。多数企业能力在3万吨/年以下,生产工艺以蒸汽团粒法为主,极少数采用挤压法、粉状直接掺混等工艺。能力10万吨/年以上的有30-40家。混配肥总产量难以精确统计,2000年预计产量1000万吨左右,中低浓度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产品养分浓度低,品牌差,其竞争力受到限制。
        近年来,我国复合肥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在化肥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仍较低,约20%,距离世界平均水平(31%)及发达国家水平(50-60%)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后我国复混肥的需求及产量将继续增加。
        当前在建大型复混肥企业能力估计有600万吨/年以上,但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尿基、硫基及料浆法等生产工艺,而非蒸汽团粒法。因此,预计今后蒸汽团粒法混配肥的产量增加有限。如果氯化铵进一步增产,仅靠混配肥市场来稳定氯化铵的价格是困难的,必然导致相对的过剩。其出路只有开辟氯化铵的直接施肥市场。 
        四、 氯化铵直接施肥市场分析
        从肥料的利用讲,氮肥分基肥和追肥,需要多次施肥,而磷肥和钾肥主要作基肥,因此,基肥通常需要复合肥,而追肥主要施氮肥。此外世界氮肥总量是磷肥的2-4倍,因此,世界上氮肥的复合化率较低,磷肥和钾肥的复合化率较高。如世界氮肥的平均复合化率只有15%左右,美国19-20%,西欧只有16%,但磷肥复合化率美国和西欧均达到90%以上。
        1999年我国化肥消费4125万吨,其中氮肥2600万吨,复混肥消费880万吨,如果复混肥中氮肥以40%计算,则我国氮肥的复合化率13%。
        以上显示,世界氮肥及发达地区的复合化率不足20%,我国13%左右,即80%以上的氮肥作为直接施用。我国氯化铵复合化率达到95%,说明在直接施肥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需要企业去开拓。如果氯化铵直接施肥率达到30%,则直接施肥量在100万吨/年以上。
        由于氯化铵的总氮量仅占全国氮肥总量的3%,而适合氯化铵的地区和作物(如南方水稻)氮肥需求量远高于此值,因此,作为直接施肥,作为尿素和碳铵的可替代品,氯化铵的市场容量可以说是广阔的。但作为复混肥的原料,由于化学料浆法复合肥生产工艺基本不使用氯化铵,只有蒸汽团粒法采用,其市场前景是有限的。2001年我国氯化铵增产约20%,但混配肥增产有限,直接施肥市场没有打开,导致氯化铵供应相对过剩,其结果必然导致氯化铵价格的不合理下滑。这可能是2000-2001氯化铵价格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氯化铵直接施肥市场没有打开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当前氯化铵的产品为粉状,与我国主导氮肥产品尿素相比,产品外观物理性能差;
        (2) 根据了解,氯化铵直接施肥的市场开拓工作只有大化集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在辽宁地区每年销售10万吨左右,且总结出氯化铵用于水稻和玉米具有抗倒伏、返苗快和不探青等优点,产品价格高于出售给复混肥企业50-100元/吨,且货款回笼迅速。而最适宜直接施肥的南方地区联碱厂却销量很低,说明氯化铵作为联碱企业的联产品,氯化铵的销售及市场开拓没有重点抓。
        因此,要打开氯化铵的直接施肥市场,首先改善氯化铵的产品物理性能,即生产大颗粒氯化铵,然后加大产品的销售及农化服务工作,使农民充分认识氯化铵对尿素及碳铵等产品的可替代性及在水稻等作物上的优良性能,如果氯化铵直接施肥数量增加到100万吨/年,300万吨/年作为混配肥的原料,则我国在十五末可以消化400万吨/年的氯化铵产量,并保证市场和价格的稳定,为联碱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 颗粒氯化铵的优良性能
        影响化肥使用的关键因素除肥效外,还有储存、运输和装卸性能。粉状肥料有许多缺点,如离析,难以控制结块,流动性差,难以实现机械化施肥,在施用过程中易形成粉尘而流失等。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实现肥料的颗粒化。
        颗粒肥料物理性能好,装卸时不起尘、长期存放不结块,流动性好,施肥时易撒布,并可实现飞机播肥、减少损失等要求,同时还可起到缓释作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此外,不同但大小相近的颗粒肥料可实现直接掺混,得到低成本的混配肥(BB肥),具有和复合肥同样的肥效。因此国内外肥料造粒技术不断发展,大颗粒尿素、磷铵、复合肥、颗粒钾肥等产品发展迅速。当前在世界化肥总量中,颗粒肥料约占35%左右。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机械化施肥比较普遍,要求肥料颗粒化及复合化,如在美国,钾肥产量的40%都进一步加工成颗粒钾。颗粒肥料约占化肥总消费量的60%。
        当前,我国颗粒肥料主要有磷铵(包括DAP和MAP)、NPK复合肥、大颗粒尿素、颗粒多孔硝铵、重钙以及各种混配肥,约占化肥总产量的20%左右。但其中约50%是以多种粉状基础肥料为原料,通过蒸汽团粒工艺形成的混配肥料。
        当前我国的氯化铵产品几乎为粉状,氯化铵比较适合南方多雨地区,进口地区东南亚气候也比较湿润,粉状肥料易吸潮、板结,颗粒肥料比粉状肥料优越,肥效也长一些。因此,颗粒氯化铵,是开拓南方直接施肥市场的有效途径。
        六、 大中型联碱企业建设颗粒氯化铵的建议
        我国较大的联碱企业有大化(45万吨/年)、双环(55万吨/年)、自贡30万吨/年、天碱(20万吨/年)、金昌和昆山(分别15-20万吨/年),以上合计180-190万吨/年,占氯化铵总产量的50-60%。为实现颗粒氯化铵装置的规模化,建设大颗粒氯化铵装置应首先立足以上企业进行。
        如果“十五”末,我国能够形成100万吨/年的直接施肥市场,在现有复混肥的基础上稳定300万吨/年的复混肥市场,出口和工业氯化铵稳定20-30万吨/年,则可形成良性的氯化铵消费市场结构。即使届时大颗粒氯化铵的价格与粉状产品的价格差异不大,则类似我国的重质纯碱及出口价格,虽然出口价格不高于国内销售价格,但保证了国内总体消费市场的稳定,进而提升产品的总体平均价格。因此大中型联碱企业建设大颗粒氯化铵装置并开拓直接施肥市场将对全行业进而对企业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 大颗粒氯化铵生产工艺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建设颗粒氯化铵装置的建议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其工艺路线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结晶器的操作条件以得到大颗粒的氯化铵结晶;二是在粉状干铵产品后建设棍式物理挤压生产装置。前者优点是工艺路线简单,颗粒呈球型,但缺点是操作条件控制严格,颗粒最大平均在1mm左右,生产强度低(或建设超大型结晶器,或牺牲现有结晶器的生产强度);后者优点是生产强度大(当前引进装置单线可达到25万吨/年),产品可达到2-4mm,缺点是工艺流程长,颗粒不圆。
        为降低后者挤压法的投资,国内曾试制国产辊式挤压机,但由于规模小、颗粒强度低(易粉碎),没有成功推广应用。天津碱厂在1990年引进德国生产的挤压造粒装置,能力为5-7万吨/年,产品质量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自贡引进德国生产的挤压造粒装置用于生产重质纯碱,能力达到15-20万吨/年。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国内大中型联碱企业引进建设大颗粒氯化铵装置,规模为15-25万吨/年,总投资1500-2500万元。

关于中企顾问

  作为中企顾问咨询集团核心基础研究机构,中企顾问不懈地致力于互联网经济领域基础性行业研究、研究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数据挖掘,以此实现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企顾问下设行业研究、创新研发和企业研究三个部门,通过众多分析师的不断积累,已发展成为国内权威的互联网经济研究团队,每年发布各类权威报告超过70份,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了解详细>>